找到相关内容3993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中观口诀

    最後依“相碍缘起”抉择以修习“无得有得加行”,即证入无分别、离思量之法性境界,是即触证真如。由是可知“四重缘起”教授之可贵,将中观的缘起义纳於实际观修,而非徒将龙树的教法视为哲学分析。若龙树的教法仅为...、法性、智境界;修道位则以行持为主,於此道位反覆忆念前所触证之法性,分十地离诸垢障;至无学道之无间道,行者入金刚喻定,远离一切分别,即轮理涅盘、法与法性、根本智与後得智等分别亦不具,恒时皆於三摩呬多(...

    阿底峡尊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35367594.html
  • 辨法法性论讲记(8)

    辨法法性论讲记(8)   下面对于全论有法和法性的意义以比喻作最后的摄义:   丙三、以能表之喻摄义   于无而现有,喻如梦幻等,   转依则喻如,虚空金水等。   前两句是讲有法的...共性,任何轮回的显现均如梦幻一般。故《金刚经》说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”   后两句是讲转依的比喻。法性本无能取所取、能诠所诠,如实现前这样的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辨法法性论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2/13044532436.html
  • 从僧睿的法身观探讨其与《大智度论》法身说之关系

    种法身中的“法性法身”、“变化法身”、乃至“实相法身”等等。在《智论》都可以找到同义涵之文。但是另一方面,在罗什的《大乘大义章》亦有不少同于僧睿五种法身的主张,如《大乘大义章》言:  又经云法身者,或说所化身,或说妙行法“身”性生身。妙行法性生身者,真为法身也。   佛法身者,出于三界,不依身口意,无量无漏诸净功德本行所成,而能久住。似若泥洹。   这跟僧睿所言的“法性法身”、“功德法身”也是有...

    释如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42848513.html
  • 湛然“无情有性”思想中的“真如”概念

    tathataa )、法性( dharmataa )、如实(yathaabhuuta )、实际( bhuutako.ti )[1]。  《中论》<观法品>:“诸法或说我,或说于无我,诸法实相中,无我无非我。诸法实相...“佛性”概念时,指的多是法身佛之佛性。但法身有人格及非人格二个侧面[3],佛性是在人格化的法身之中说的,在非人格化法身之中,则说为法性。所以,在湛然之前曾有一种流行的说法:  《金刚錍》:“仆尝闻人引...

    郭朝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75370099.html
  • “性具实相”述评

    为性理之中本来圆具。性,指法界性、法性、真如;具,具足、具有之义。智顗的“性具”学说,实际包括两个部分:一是性具实相说,它表现于一念三千之中;二是性具善恶说。   一念三千之...不齐的果报。这种本具的三千诸法,如果从理想和本质的角度去看,便是“实相”,或名为“法性”。这三千诸法的实相或法性,与众生一念心的法性、实相应是统一的。智顗...

    潘桂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23142359.html
  • 试论法界止观

    道理,一切可知的,一切不可知的,等等,统称为法界。法界有两个方面的含义。法是指一切的共性,界是指局部之间的差别性。一切的共性也叫做法性。在佛法中,法性是纵贯三世,横遍十方,了无变异的,因此可以叫做止。而且法性不可以用分别心来了知,只能在妄念止息之际契合,从这一点来讲,也可以叫做止。而局部之间的差别性,则需用分别心来观察,因此可以叫做观。所以法界也可以叫做止观。湛然大师就曾经说过:“中道即法界,法界即...

    超然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85050548.html
  • 庐山慧远的弥陀论

    。但他最后还是倾向追求空有、生灭的背后永远不变的法性,也体得了那个超越一切二元对立、永远普遍的弥陀。  慧远一方面以静态的用语,表现佛的法身,他方面以动态的用语,表现佛的化身,而且静态的法身和动态的...超越一般报化之争的格局,直追太初以前未分化的原点,他所提示的圣是何等存在的的原貌以及如何思索成圣的信仰之道,是具有普世性的意义。  关键词:阿弥陀佛、佛身观、法身、法性、慧远  页95  庐山慧远的...

    陈敏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2371087.html
  • 临终成就与中阴成就

    亦可在临终成就。   不论住于体性、或者如幻起用,都要恒常如此修,舍报时才有把握,才能契入法性,或者往生本尊刹土。每天早上有如生命的开始;每天晚上做梦,有如到了中阴。若能于每天早起时,就自然深住体性... ④完全的黑暗。   4、自性光明现前。   二、契入临终自性光明之方法   1、修明空三摩地或大空三昧:   平时能安住法性,此时安住不动,即能自然契入临终光明,汇归法性。临终一念安住明空三...

    智敏·慧华金刚上师

    |临终|中阴|智敏|慧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10/05/1016089725.html
  • 魏晋佛性论

    慧远的“法性论”。“法性”与“佛性”为同义异名的同一个概念。慧远的佛性思想具有由玄学而般若而涅@①佛性的过渡性质,反映了玄学与佛学...认为佛教追寻的最高境界——涅@①,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本体,佛教修习的目的是要成佛,要获得佛性就要体悟佛性——法性,即与永恒不变的本体为一。至于如何理解法性...

    姚维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90240713.html
  • 魏晋佛性论——兼谈玄学情性论

    的“法性论”。“法性”与“佛性”为同义异名的同一个概念。慧远的佛性思想具有由玄学而般若而涅槃佛性的过渡性质,反映了玄学与佛学般若...—涅槃,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本体,佛教修习的目的是要成佛,要获得佛性就要体悟佛性——法性,即与永恒不变的本体为一。至于如何理解法性,慧远的法性论则经历了一个以本无解佛性...

    姚维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14050953.html